員工發(fā)展
近年來,浙江舟山群島新區(qū)的大地上,涌現出許多的民間文化禮堂。這些文化禮堂皆具陳列、參觀、儀式、活動室的諸多功能,深受當地村民的喜愛,儼然成了新區(qū)文化建設的一張名片,一個展示舟山鄉(xiāng)風民俗的重要窗口。
而在漁村,漁俗館便是繞不過的主題。在毛峙村的文化禮堂,那些百年來的漁村舊物就靜靜地躺在漁俗館的展示柜里,就像一個久經風霜的船老大,為每一位走進館內的人訴說著毛峙這個百年漁村的歷史。
一進漁俗館的大門,就可以看見8艘木質模型漁船。從上世紀50年代的一艘母船拖著兩艘子船的背舢板,到綠眉毛,再到上世紀90年代的尖頭機動船……還有銹跡斑斑的花蘭、羊獨狼、桿頭、桅燈、沙包、圓浮子……這些漁船上的舊東西,大大小小近60件,擺滿了展館。
你知道龍褲嗎?褲襠特別寬大,比現在流行的哈倫褲還夸張。褲襠大是為了方便漁民干活時蹲下、起身。到了冬天,棉被單往褲腰里一塞,4只褲袋一束,2只褲腳筒就收緊了,在海上作業(yè)一點也不冷。 一個像滑板一樣的工具這叫彈涂船,村民用來在灘涂上抓跳跳魚的,人跪在滑板上邊滑行,把準備好的竹筒插到泥里,跳跳魚就會誤鉆進去。那頭插完,這頭就能收啦。如此來回不停地收獲,那感覺一定很棒。
毛峙作家孫和軍題的詩句《毛峙山日出》,毛峙畫家徐正邦和徐峰父子倆的美術作品,“舟山沙雕兄弟”張永康、張偉康的沙雕畫,無不還原著毛峙老漁村的狀態(tài):低矮的房子,石頭壘起的院墻,晾曬著魚貨的院子,潔凈的石板路。。。清晨,剛剛日出東方,通往碼頭的石板路上已經有挑貨郎忙碌開了,那些曾經的記憶多么熟悉。
往事猶在。毛峙村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,還是一個富足的漁村。以前的毛峙村,最多的時候有七八十艘漁船,很多別村的女子嫁過來,就像嫁到小香港一樣,吃香了。現在,毛峙只有三四艘漁船了,這些還在運營的漁船像是一個漁村時代的活本,或許什么時候就沒有了,漁俗館也就成了整個漁村歷史的存本。
舟山大黃魚如今已是稀物,當年卻多如牛毛,旺發(fā)時節(jié),海邊便能聽到它們的叫聲,且讓我們在村里人耳熟能詳的《四季漁歌》里聆聽與回憶當年的畫面吧,“春季黃魚咕咕叫,要叫阿哥踏海潮。夏季烏賊加海蜇,猛猛太陽背脊焦……”
毛峙海邊的山上有成群的白鷺,數量龐大,到了黃昏,如白帆點點,蔚為壯觀。返程的時候,夕陽西沉,成群的白鷺聚集樹梢、應和舞蹈,一片祥和。
巨大的鐵錨群兀立碼頭上,它們不再深扎于海底,卻在這里見證漁村的歲月變遷。(姚崎鋒)